因此,还要讨论致知是怎么回事。
这种早期的目的论认为,世界的创造有一个最后的目的,它不在世界之中,而是在世界之外,它就是神,这就是超越自然界的神,因此神是绝对主体。(二)儒家哲学的生态观 下面我就谈谈儒家。
正因为如此,他在谈论人生志趣的时候,发出了吾与点也[98]的赞叹。《周易·系辞传》讲经纶天下、范围天地等等,这也是靠人实现的。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。但是,这样把心作为认识主体,而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,或者是像上帝、像最高神的那种超越,没有成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主流,后来也没有得到发展,而逐渐被儒家、道家的心灵哲学所取代。[50]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十一。
[4]《左传·昭公十八年》。这种看法对不对呢?不对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育之,成之熟之,养之覆之[87],这就把道变成内在的德性,以自然为其根本特点,按照德性而生存就意味着顺应自然,这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之学。
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生,生生不已,人继之而生便有目的、便有善。(二)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中的深层问题 现在我就进入所谓中国文化的深层问题。但是,这个思不是向外致思,而是思其在己者,己就是自己,回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进行反思,在于解决人之所以为人者、人何以是人的问题。他否定了神学目的论,否定了自然界之外的神,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、人的价值。
感性的情感有共同性,虽然通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,这话有一定的道理,但是我们要承认西施只有一个,而且是人人公认的美人,那就是说人有共同感。汉朝的董仲舒虽然试图恢复天人感应的目的论,但他所说的天已经不是上古时期所信仰的那个天。
历史有时候是会嘲弄人的,儒家知道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,人类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来源于自然界,所以人类要向自然界索取,要伐木、要打渔、要养家畜也要吃肉。不到时候,不能伐一木,中国古代都有规定,什么时候伐木,伐多大的木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对自然界的一种敬畏和对人的一种生命的敬畏,就把它真正统一起来了,也可以说是逐渐地内化了。其实,从一开始天与人就是不可分的,离开了人的存在来思考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。
那么,当时所谓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实际有儒家、墨家、道家、法家、名家、阴阳家,这六家是主要的。世界上有一些文明古国,后来不存在了,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态受到了彻底的破坏。因此要在有生之年实现人生生命的意义、价值,追求无限、实现自我超越,达到一个最高的精神境界,这就是所谓终极关怀。中国哲学主要是讲直觉和体验,直觉不是一种对象认识,而是一种直接的、全体的自我知觉,所以我说它是一种存在认识,同时又是一种价值认识或者意义认识。
但是,就全部中国哲学而言,如果按照类型进行划分的话,那么,可以说有两大类型,一类是知识型的,一类是境界型的。这个无情之情就是天地之常、圣人之常,常是指不变的原则。
[10]《道德经·第七十九章》。所以,天是包括形上和形下的一个统一整体。
这就说明,意志、意向真正是一个实践的问题,不是一个观念的问题。所以,这样一种功能性具有无限的创造性。神明指特殊的认识能力或智力,五情泛指人的情感,二者都是人所具有的,只是圣人之神明茂于常人,故能体无(本体),而圣人之五情则与常人没有区别。但是从天道、天理、天德这个层面上说,实际上它是无所不能的,而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,不是无限的。人当然是社会的动物,但绝不是凭空就成为一个社会的动物,从根本的意义上讲,一切社会活动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,这常常被人们忽视,以致犯了严重的错误,现在不断地受到惩罚。现在西方不也有人说,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吗?既然如此,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们的母亲呢?张载的说法,比西方要早好几百年,那不是一个私人的感叹,而是一个哲学家的语言,他是用生命的智慧说出来的,所以中国的哲学家对天,也就是自然界,有着很深的敬意。
好恶分明是儒家的一贯主张,也是情感理性的基本内容。与天、自然界进行心灵的对话,这就是一种生命的沟通,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,表现为一种生命的关怀,这是一种终极性的追求,所以也可以说就终极关怀这个意义上讲,它也是一种宗教精神。
这就构成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内在的关系,即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创造具有一种内在价值,同时又肯定了人的主体性、创造性,真正完成自然的是人,而不是别的,这就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。这是一种什么社会呢?这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,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,而是要适应自然,不要人为地设计种种办法,刻意地管理、治理这个社会,所以他说无欲而天下足,无为而万物化[92],统治者没有贪欲天下就能足,统治者没有强制性的治理万物就能发育。
没有深切的生命关怀,是不会这样说的。儒家出于礼官,因为儒家讲礼,如此等等。
所以,有些人认为,道家代表中国的哲学,包括一些外国人,对道家比较认同,认为(只有)道家还能讲到一些哲学的问题,有点抽象的概念。五情同,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。所以,中国哲学不承认外在的实体,不承认上帝,但是肯定圣人的价值和作用,圣人不是神,是人,人是可以做到的,说到底,圣人就是人的一种心灵境界,心灵境界达到了就可以成为圣人。人虽然最为天下贵,并且能够假物而用,假就是用、利用、使用,假物而用即使用工具来实现人类的目的,为人服务,但归根结底,人也是万物中之一物,而且他进一步提出,其实只有天、自然界才是人的生之本,生就是生命。
如果说我们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知识、一个知识系统,那么当然就无所谓这个问题了。我们说,情可以上下其说,就是指情感可以从下边说,也可以从上边说,这里所说的上、下,就是形而上、形而下的意思。
但他不仅是一位浪漫文人,而且是一位重要的玄学家,其主要哲学观点,就是情与道之统一、情与自然之统一,自然就是世界的本体。一方面,自然界是人的价值之源,另一方面,人又是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实现者,自然界有待于人而实现其价值。
人可以实现一种超越的境界,可以进入形而上的一个意义的世界,也可以有一种终极的关怀,但是他仍然在现实世界中生活,仍然是一个现实的生命。道家提出一个最高的概念——道,是世界万物之宗,这是具有一定的哲学抽象性的。
[56]《朱子语类》卷九十八。鉴赏判断必须有一个主观性原理,这个原理只通过情感而不是通过概念,但仍然普遍有效地规定着何物令人愉快,何物令人不愉快。孟子有著名的人禽之辩,人和禽兽有什么不同,他说: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。[48]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一。
人的根本意义在于生,在于生命的创造、价值的创造,所以人们常常惊叹自然界很精巧、很伟大,好像是一个能工巧匠,将万物设计得如此和谐、有秩序,其实自然界的最精巧、最伟大之处,还在于生出人类的生命。哲是什么?就是一种智慧。
现在的问题就是,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?我们怎么看儒家?何以是儒家?现在我们研究儒学的时候,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、不同的看法。至于超伦理、超道德宗教性问题,特别是宗教情感的问题,更是不能忽视的。
走进山林的时候,唱出了山梁雌雉,时哉时哉[100]的诗句,这些都体现出孔子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怀。自然这个词首先是道家提出来的,老子说道法自然,有人说这个自然就是自己如此,没有其他的目的。